笔记非自己写的不值得记录
最近读了Tiago Forte的《打造第二大脑》,然后开始整理Obsidian笔记,还没整理完。
笔记库中最多的是日记,每天一篇,在经常断更的情况下,也积累了2000多篇。
其次,就是各种批量导入的笔记,加起来也有2000多篇,主要包括:
- Omnivoer的划线
- Hypothesis的划线
- 微信读书的划线
- Memos备份
- 微博备份
再次,是博客文章,有480余篇。
最后,剩下的笔记预计不超过500篇,真正自己撰写的,思考总结类笔记非常少。
我喜欢折腾笔记,从Evernote到Obsidian,存下了许多笔记,但我也清晰的意识到,这些内容对我的创作或思考,并没有产生太多价值。
整理的过程中,重读其中一些笔记,发现批量导入类的笔记,超过90%没有价值,即便微信读书的划线也不例外,已经删除了约1000篇,还在继续删除中。
道理也很简单,在阅读过程中,大量划线是即兴冲动,比如:
- 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看着有道理但不足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 脱离上下文(包括文本本身以及彼时的阅读心境)后没有价值了
- 读的时候很痛快但并非自己长期关注的领域,典型的比如政治类评论
换一个角度,划线笔记都是原文摘录,Google都能搜索到,而Google能搜索到的内容,都不值得保存为笔记。
划线摘录,搭配自己的创作才有价值,比如添加自己的评论、自己的相关经历、联想到的其它文章内容。这些评论和联结,是Google搜索不到的,是私人笔记的价值所在。
从学习的角度看,大脑存在生成效应,相对于从简单的阅读中得到的信息,人们更容易记住自己头脑中生成的信息。自己写的,将更容易被记住。
过去,我喜欢把Obsidian当作All in one的数据仓库,每次选择在线服务(如稍后阅读应用),也会把是否有Obsidian插件支持该服务的数据批量导入作为关键因素考量。是时候放弃这个思路了,我已经卸载了Omniover和Weread两个Obsidian插件,Obsidian只记录经过自己加工的笔记。
我是看涂子沛老师的第二大脑这本书入坑logseq软件,用了两年了,偶尔看到obsidian与Logseq的对比文件,翻到博主,想这个宝地问下,Logseq切换到obsidian收益大吗?如果没有特别大,我还是接受Logseq?另外现在都本地知识库与DeepSeek对接,Obsidian的数据支持吗
如果使用Logseq顺手,没必要迁移。
论功能Logseq更强大,只是我不习惯。
至于AI,Obsidian也有插件支持。
拾月,你好。
首先感谢你出的 Beancount教程 ,我已经使用了快一年,感觉非常好,谢谢你的付出。
其次我想就个人经验和你分享一下对于笔记的见解,我也是一个比较喜欢折腾的人,这么多年来使用的软件包括【EverNote - One Note - Bear - Roam Research - Notion - Obsidian - Logseq - Heptabase】还有一些忘记名字的,并且一直有在坚持记笔记。但在我前段时间反思后,我认为电子化的笔记很难帮我们达到一个深入思考 和 理解事物 的状态。包括文中你提到的《第二大脑》这本书,其中的 PRAR 我也有实践,给我带来也更多是自我安慰的反馈。
最终我选择回归了 纸+笔记本 的组合,我获得了很丰富的反馈,区别于电子化,它让我增加了更多“内观”的机会,还有深度的思考。推荐你可以看下《子弹笔记》还有《如何有效处理信息》这两本书。
以上也只是个人粗见,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最后,再次感谢你的教程🙏,我非常喜欢 beancount 这个工具。
感谢推荐。
我有尝试过纸笔写东西,还是不太习惯。
我觉得纸笔有个很好的特点:空间有限,且不易删改,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更深思熟虑一点。
工具还是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的思考方式的。
页面真好看
看阅读习惯,我也是收藏后少于翻看阅读的人,更在意第一次阅读后的吸收,事后往往也忘记曾经收藏过相关文章。
主要是搜索引擎太好用了,再需要的时候多数内容能够再搜到。
收藏即学会。
哈哈,你是懂收藏的。
其实每个人对于笔记的看法和用途都不一样,有的人把笔记当一个文献库,有的人只用来写日记,有的人做各种读书笔记,找到自己喜欢的用途去坚持就难能可贵啦
我比较赞同你的看法
其实每个人对于笔记的看法和用途都不一样,有的人把笔记当一个文献库,有的人只用来写日记,有的人做各种读书笔记,找到自己喜欢的用途去坚持就难能可贵啦
对,本文限定在把笔记当「第二大脑」辅助思考和创业的定义内。
大多数笔记记了也不会再翻,其实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博文也不怎么翻看,真正有用的还是存在于脑子中的,无论多少,总能随时翻检。
说得也是,我的博客也很少重新读。除了教程类,偶尔还会再参考。
你怎么看待Obsidian与Logseq,哪个更适合做“第二大脑”呢?
logseq我写过两篇:
Obsidian和Logseq 对比:https://www.skyue.com/22040623.html
Logseq中page、block和namespace 的用法:https://www.skyue.com/22072311.html
几年前我从从 Evernote 迁移到 Obsidian,删除了近几千条的笔记。笔记也是有期限的,要不断的维护和迭代才有意义。现在的笔记量不多,但都是自己精心编辑过的,常读常新。
这次整理,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