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的 App Clips 与微信小程序
昨天把 WWDC 2020 看了一遍,挺震撼的,难怪网上将其称作「科技春晚」。
一些功能真正解决了痛点,比如:iPad 支持在任意输入框使用 Pencil,统一手写体验;AirPods 能识别 iPhone、iPad、Mac 的播放状态自动切换。这两个真是大爱,正是我需要的。
还有革命性的 Mac on ARM,苹果生态统一技术架构,做到了微软和 Google 想做而没做成的事。不过,这个主要是影响开发者和苹果生态,对用户体验影响尚未可知(或说是潜移默化的)。
此外,说说我对 App Clips 的理解。

一些人觉得 App Clips 像微信的小程序,号称「系统级的小程序」,能革微信的命,我觉得不然。
在我看来,App Clips 和小程序,正是 Native 和 Web 之争。
微信小程序是 Web 技术,开发者能通过小程序提供类似 PC Web 的完整功能体验,从功能上说,能替代 App,只是微信小程度不是开放的 Web 标准,对开发者来说,把身家绑在微信上不安全。
而 App Clips,仍然是 Native 技术,它的定位是快速使用 App 某个功能完成任务,免去安装完整 App 的麻烦,实现用完即走,节约手机存储资源。苹果要求 App Clips 必须有对应的 App,意味着只有小程序而没有 App 的开发者,无法使用 App Clips 技术。所以,App Clips 是 App 的补充,不是独立产品。
如果 App Clips 基于 Web 技术而不依赖 App,那才是对标微信小程序。若再开放标准,获得 Android 支持,那 Web 没准能一统天下。作为 Web 的拥趸,真希望有这么一天,相信 Google 也是如此。
可惜,Web 不符合苹果的利益。苹果生态一直是 Native App 至上,毕竟 App Store 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重要利润来源。
我对 App Clips 在国内的普及并不乐观:
- 它要求开发者有 App,门槛很高。
- 它的理念是用完即走,与 App 追求 DAU、使用时长相背。
- 如果开发者提供 App Clips,目前一定是引流,但流量从哪来呢,小程序有社交流量,App Clips 没有。
前些天还想试试,想到自己连开发者账号都没,哎,算了还是继续玩小程序
哈哈,那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门槛了,把一批开发者挡在门外。
挺认同。苹果想解决 app 的冗余问题,app 是价值集合,功能才是价值本身,所以功能需要个入口,而不是从几百个 icon 里找一个 app。
小程序弥补的是连接一切这个大战略下的功能场景不足。两者的目的、手段、结果都不同,没有可比性。
App 是价值集合,功能还是价值本身。—— 观点很深刻,想起以前做 App 搜索,把 App 的功能都 tag 化,实现以功能找 App。包括微信搜索能找到小程序的内容或功能,好像都殊途同归了。
艾瑞调查海外移动 APP,Google Chrome 占住第一,第二是 google,应该都还是 Web 占住主要位置。
倒是没关注这个数据,如果真这样那还不错,形势没那么糟糕。
技术服务于用户、消费者,国内革微信的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单从用户体验和价值看,觉得微信做的很不错。
但不喜欢微信动不动就封杀其它服务,以及内容生态的封闭。
感觉我跟不上潮流了。
时至今日我还在倔强地用着黑莓,有些年没用过苹果设备了… 感觉不太理解这种小程序的执念。我觉得 PWA 已经够了,因此也一直很看不起那些高度 H5 化的所谓 App。难道 Native 不是因为 API 的局限才必须吗?
Pencil 感觉很平庸,可能是我数位屏用多了的缘故。
AirPods 的体验确实很馋,但是已经退烧的 hi-fi 设备还能再发挥余热…
可能苹果的生态实在是
让人挑不出毛病,所以他能一言九鼎吧。
真的是 buggy whip 了,我觉得我应该是后浪这一代来着,感觉已经有点跟不上这些新潮事物了。
我也更喜欢开放的 Web,遗憾的是国内支持 PWA 的网站不多。不过我不排斥移动互联网,至少移动支付和地图应用,我觉得很方便,真的解决了痛点。
依然关注这些,主要是工作原因,在互联网这行,对行业新方向不得不保持关注。如果哪天退休了,估计会卸载大部分手机应用,注销大部分网站账号,认真炒股写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