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书名: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
原名:How the Mind Works
作者:[美]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译者:郝耀伟

【编辑推荐】
当代最伟大思想家、TED演讲人、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经典力作;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颠覆性著作,凝聚认知神经学、人工智能和进化心理学等多项研究成果;
观点独到精辟,立论严谨周密,论证新颖犀利,例证丰富新鲜,行文汪洋恣肆。

以上来自豆瓣。

书评

这本书是加入开智创作群领取的第一个任务,按惯例需两周内完成读书笔记,但拿到书翻了几页后发现,以我目前的能力是搞不定的。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心智理论的前世今生」,第二个部分则是「心智的四大能力」,两周多的时间只读完了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读下来,最大的感觉是作者的知识体系十分庞杂,正如一位读者评论说,他像一个武林高手,在心理学、生物学、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人工智能这些领域之间纵横捭阖、来去自如。这些内容在书中都有涉及,比如在讲计算理论时,作者花了不少篇幅讲述神经网络、甚至设计了一套「产出系统」来讲述计算原理,这些可都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知识。

作者在前言中写道:

本书中的观点很少是我原创的。我从许多学科中选择了那些为理解我们的心智提供特别洞见的重要理论,那些符合事实并预测新事实的理论,还有那些内容和解释风格吻合一致的理论。我的目标是运用两个更宏大的观点来将这些理论纺织成一幅具有凝聚性的图景,这两个观点是:心智计算理论和自然选择理论。

这段话概括了作者的创作方法和目的,即集百家之长来回答「心智是什么」。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综合性并不适合刚对认识心理学萌生兴趣的初学者,我自己在读完第一部分之后,对作者旁征博引的大部分论据和观点都没印象了,只对一些重要结论有些认知,下面的笔记便是对这些重要结论的小结。当然,对于任何一个认知心理学的爱好者,这部经典都是绕不开的,以后有机会再二刷弄懂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

另外,翻译和编辑可能也是个问题,在网上没有查到译者的资料,估计并不是认知科学领域的专家。我没看过英文原著,对整体翻译质量不好评述,但在细节上还是可以发现问题的。比如「模因(Meme)」已经是个比较通用的中文翻译了,书中却用了音译「谜米」。很多专有名词是译者独创性的翻译(在网上搜索不到相关结果),这也无碍,可能本身就没有通用翻译,但至少应该备注下英文原文以便读者理解或查询,比如第二章中神经网络部分提到的「自动协关器」就是如此,而「谜米」更有趣,书中135页第一次提及时未给出英文注释,反而在209页再次出现时给了,无语。

笔记

关于认识自我有三个著名的问题,即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认识心智,也是如此。本书就试图回答了心智是什么,以及心智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

心智是计算系统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自身的心智能力感到惊奇,并对其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是哲学上的、基于直觉的抽象表述。直到近几十年,神经生物学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心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思路,使之从一个无从下手的「谜」变成可以一试的「问题」。人们慢慢意识到心智或许是一个复杂的计算系统,基于这个方向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学成果,今年三月AlphaGo在围棋上击败世界冠军李世石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之所以说过去哲学上的研究都是基于直觉的抽象表述,是因为它们都未能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脑只是一堆物质,这些物质是如何产生心智的

我们无形的信念、欲望、计划和目标,是如何反映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又如何转化为我们的行为?计算科学给出了目前最好的解释:信念是记忆中的铭文,欲望是目标铭文,思考是计算,知觉是感受器引发的铭文,行动则是目标铭文引发的操作。

没错,心智就是一个复杂的计算系统,由各种不同的心智器官组成,比如视觉、听觉等,每个器官拥有一些心智程序并实现特定功能。它的物质基础是大脑中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这一物质基础,又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计算理论指导了认知科学的研究方向,即发现心理表征的形式(心智使用处理的铭文)和获得心理表征的过程。柏拉图说,我们被拘于一个山洞中,只能通过投射在洞内墙壁上的影子来理解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极佳的隐喻,头盖骨就是我们的山洞,心理表征就是影子,这些表征的信息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知的一切。像下面这个过程:

客观世界 —> 心理表征 —> 思考计算 —> 行动

心智是进化与适应的产物(后面详谈),很多基本的心智程序都被刻在了我们的基因上。从而让我们拥有了理解世界的能力。以视觉为例,客观的三维世界投射到视网膜上时是二维的图像,这个过程是有信息损失的,但经常视觉系统的程序处理,能将其重建为三维世界并形成心理表征。大脑提供了这些缺失的信息,那些关于我们所处世界以及如何反射光的信息。基于这个观点,可以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如果有个空间中光学原理不同于地球,那么人类在这个空间就相当于盲人。这体现了心智计算系统中,预设程序的局限性性,进一步推广,也是今天诸多非理性行为的根源所在(斯坦诺维奇《超越智商》有更详细的阐述)。

当然,目前计算理论已经很好的解释了智能的「智能」的部分,也取得了瞩目的科学成果。但心智还有另一个神奇的功能——意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心智是进化产物

心智是进化的产物,这个结论并不意外。如果承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已经有很多证据支持这个理论)以及心智是大脑活动的结果,那么大脑是进化所得,自然心智也就是进化的产物。

关键是进化为什么产生了心智,或者说心智是否进化必然的产物?

人类对于自己的大脑确实有一种沙文主义式的热爱,认为它是进化的目标。从微生物、到昆虫、再到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链条/等级,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进化是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其巅峰就是人类的出现。

其实不然,进化并没有方向

自然选择并没有努力的发展心智,这个过程是由特定环境中生物生存和繁衍率的差异所驱动的,经过漫长的时间,生物体被设计,使之在那个环境和时期内更加适合生存和繁衍;这个方向就是朝着在彼时彼处易于生存的方向,并不固定。当一个生物体移居到另一个新环境时,它的谱系也随之改变;而待在原来环境的生物体则能够保持不变,继续繁荣发展。所以,生命更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而非等级明确的阶梯。生存着的所有生物都是枝叶的顶端,而非阶梯的某一级别,今天活着的所有生物自从生命起源开始都经历的同样长的进化时间。

进化的目的是基因复制和传播的最大化,它表现为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类心智只是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手段,而非必然手段,它与长颈鹿进化出长脖子或是鸟类进化出喙并无差别。

此外,认为人类心智是最好的、终极的进化结果也是一个后验的结论,因为今天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当中,充满着变数,甚至可以说心智的出现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地位,只是某种巧合与幸运。生物进化固然是朝着适应性强的方向发展,但这种适应性的进化是带有成本的。一个生物体将其物质与能量投入到一个器官,就必须从另一个那里取走相应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大脑的进化就付出了相当高的成本,比如大脑只占我们身体体重的2%,却消耗了20%的物质和能量;怀胎十月并不足以发育出完善的大脑,人类出生后需要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抚养,才能培养出完善的心智以适应环境,这些都无疑增加了生存的风险。

所以,人类心智只是进化的偶然产物。

分类: 读书 标签: none

🔔 Email RSS订阅本博客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