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后发劣势
在电商行业干久了,经历过多家公司,就会发现:行业内所有产品都在向淘宝靠拢,内部方案沟通,经常被cue的问题就是「淘宝怎么做的」,如果做国际电商,镜像就是「亚马逊怎么做的」。
这些公司通常也会定向招很多有阿里工作经历的人,希望更快的把淘宝的能力抄全了,恨不得把淘宝10年积累的基建,压缩到一两年抄完。然后:
- 系统复杂且多线并发,沟通成本巨大,如果人手不足,更是灾难性的,最后每个系统都只做到50分,勉强够用还总出bug。
- 产品功能是否与自身的产品阶段相匹配,曾经在淘宝有用现在是否仍然有用,这些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论证。
曾在支付宝工作的朋友分享过一件事:她在支付宝负责小程序的一个方向,老板让她照着微信小程序做即可,然后她自己打听到微信都不做这个方向了。什么都抄,就是产品行业的FOMO1。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后发劣势2」,指后发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与工业模式实现快速发展,但没有制度基础,往往留下非常多的隐患,不利于长期发展。这个概念对互联网行业抄袭也适用。
创造力没有,复制力逆天。
大部分时候是的。
老是说现在在抖音卖东西很容易中奖。
不懂就问,「中奖」是指什么?被坑吗?
是的
其实抄本身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抄全,既不知道人家为什么做这个,也不知道人家为什么不做那个,只知道人家有这个,就开抄,百分之百掉坑。好的抄袭是要抄思路,人家做这个的前因后果是啥,放在自己这里这个逻辑是否成立,这些是需求分析和竞品分析要干的事,大部分的竞品分析只是在分析人家做啥功能了😂
最后一句太真实了。
很多竞分析只是罗列功能,没有分析。
最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样才有后发优势
所以总设计师牛。
最近几年看到不同的前后端项目,才知道抄袭的经济效益有多大,即使是稀释了蛋糕的也是肉
两个角度,确定要做的东西,没必要重复造轮子。
这里我更强调「确定要做的东西」怎么来的
根本原因是团队管理者不愿意承担决策风险。抄作业可能有功,几乎无过。
对,人员流动快,进一步加剧了,反正只管眼前业绩就行,明年自己在不在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