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
今天 4 号,开车回杭州:
- 杭瑞高速和长深高速有些路段已经开始堵了,明天估计更惨。
- 应该是第一次走了一段溧宁高速,几十公里的隧道群,全程限制 80,太坑了,其中有隧道叫「求坑隧道」,真应景。
2 号和 3 号连续两个晚上,分别高中和初中同学聚会。打破了我每晚陪父母散步的计划。
我对同学聚会的态度一直挺矛盾的:
- 一方面,我显然不喜欢参加同学聚会,最讨厌熟悉的陌生人之间的寒暄。这基本是我的性格决定的,同时也觉得这样的局,如果不忆当年而谈当下,话题多半离不开事业、婚姻与子女,且因人多而聊不深入。我也没有太多兴趣。
- 另一方面,我又希望从这类局上,与当年玩的特别好却断了联系的人,重新联络联络感情。于是只要有当年玩的不错的同学到场,我一般也会参加。
初中局是老丁组的,他看到我朋友圈发现我回了九江,于是联系其它人拉了这个局,某种程度上是特意为我组的,十分感谢。老丁微信联系我时,我挺开心,不在九江这么多年,还有人记着我,但也很忐忑,觉得会很难融入大家的圈子。
包括我一共到了 6 个人,除了我,全在九江工作生活。他们平时的小聚挺多,长期的共同回忆深入到了生活的细节,诸如:
- 哪一次在哪里,喝了什么酒,喝了多少酒,谁喝醉了,在哪吐了
- 上次我们来这家吃过了,哪几个在,哪几个不在,不在的为什么没来
- 谁什么时候从 xx 单位去了 xx 单位,刚开始月薪多少,日子多么的苦
- 上次去 xx 菜市场看到你的老婆,板着脸,是不是心情不好
- 我们俩在家里地位最低,他俩在家里地位最高
- 我上次急需一笔钱周转,一个个打电话给你们,我知道他家是老婆在管钱
- ……
这些话题让我如何介入?让长期待在杭州的我,如何融入?本来话也不多的我,只能在那沉默了。但这就是小城市熟人圈子的真实状态,持续的共同记忆是友谊的润滑剂,让友谊保持在一个水平。6 个大老爷们,当然也聊了些经济、政治、军事,这些话题我倒是能参与几句。
另外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察 / 感受:
- 我们从 6 点半边吃边聊到了 10 点,我觉得已经聚了蛮久,也吃好喝好了,就说「我明天要开车回杭州,差不多可以结束了」,即便没有「明天要开车」的借口,我也真的想撤了,但大家似乎并没有要散的意思,尤其鑫总,兴致极高。其实我感觉,某一两个同学可能和我想法一样,但并不表达出来。因为如果有人没尽兴,那就「不够朋友」了。
- 局上鑫总一直劝我喝点酒,什么酒都行;局后回家的车上,老丁和君君也跟我说,出来玩还是要喝点酒,不然不尽兴,少了点意思。我发现,年轻人劝酒相比老辈柔和了很多,但劝了不喝,仍然与「不够朋友」等价。劝酒只是酒桌文化的表现,背后的这层价值观才是酒桌文化的精髓。关于后者,并无变化。
我相信,如果我也工作生活在九江,与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必然也是如此,能融入的很好。这里没有对错,仅仅是我离开太久无法适应了。
这次初中局于我,就属于「当年玩的特别好却断了联系的人,重新联络联络感情」。除了君君是邻居,每次回家多少能碰到寒暄几句;和老丁上次见面应该是 21 年;和疯子见面估计也是五六年前了;而鑫总估计得有八九年甚至更久没见了,他真是超 E,精力旺盛;至于老图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是一个女同学的老公,但已经完全融入我们初中这个圈子,比我融入的好。这次老彭没来是最大的遗憾。
高中局与初中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中局 10 个人,除 1 人,都是从外地赶回九江,大家日常通过微信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没有九江的线下圈子。话题就是典型的「忆当年」和「聊当下的事业、婚姻和子女」。有两个同学带了娃过来,大家就围着两个娃聊天,也挺好。
(2023-10-04@杭州)
没进行线下社交好久了,年纪大了,我开始做减法了,社交也搬到了线上
总觉得还是隔了点,三两好友还是得偶尔线下见见。
现在的聚会越来越没意思了
大型同学会是的,小圈子还行,能接受。
宫崎骏说别回头。想想确实也是,我只参加过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就再也不想参加了。回头越多越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回头看,自我怀疑
向前看,迷茫无助
看当下,平淡无聊
😂
得有女同学搭一搭😎
都已婚生娃了,心态就很不一样,不是刚毕业那两年,哈哈哈哈。
社恐 and 内向的我,一般不参加同学聚会哈哈,三五好友聚一下还行,超过 7 个人就不行了。
你这个上限不低了,对我来说 3-5 个人是最舒服的区间,两个人也不好。
中国酒桌文化实质是 PUA,不喝也罢
能开同学会也好的,我发现我一路以来没有开过
需要一个愿意并擅长组织的同学,才能组的起来。
跟长时间不见的同学聚会只能叙旧,因为后面的生活缺少交集;这比互相吹子女,房子,身家好多了。
是的,娃都还小,没到吹的阶段,哈哈。
所以说还是得喝酒,酒是最好的社交催化剂😎
社交就要上头,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