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更新

上篇博文讲Pinfive基本满足自己需求了,不会增加新功能,没想到这么快打脸,昨天发布了一个重要更新:可以将其它用户的分享复制到自己的素材区,添加自己的笔记后再次分享。再次分享会带上来源,若是经由多位用户传导分享,来源会记录最早和最近的两位用户

这个功能做起来不难,但决定做这个功能却不太容易,特别纠结。纠结于:这个功能特别像转发,看起来有很强的社交属性,而我不想给Pinfive引入社交能力,就像我很喜欢的pinboard的slogan「Social Bookmarking for Introverts」,我希望Pinfive是内向者的分享工具,不带来社交压力。(也是作为Pinfive第一位用户的我的性格决定的)

下图是简单的功能示意。接下来,详细介绍下为什么做这个功能,以及我关于Pinfive的思考。

过程

Pinfive上线一个月了,目前90+注册用户,其中11位发布过内容,留意观察HAL 9000Singee’s Share均有多次更新。(此处特别感谢xiqingongziHAL 还有御卓在newsletter或Twitter上的推荐,这些是我知道的)

我有RSS订阅这些分享,其中一些我非常喜欢,想分享到自己的主页上。这种场景我倾向于在笔记中说明是从谁那里看到的,如同写博客引用别人文章时注明出处一样(虽然两个场景不完全一致)。如第19期一篇分享所示。

SKYue's Reading 第19期
SKYue's Reading 第19期

然后,我碰到两个问题:

1、这样备注挺麻烦的。
2、看到喜欢的内容一般会先收藏到其它稍后读应用,与其它来源的内容混在一起,之后看完想分享,已经不记得是从哪来的了,也就无法备注。

很自然的就想:能不能先把其它用户的好内容收藏到自己的素材区,自动带上来源,稍后阅读再附上自己的笔记分享

我立马就想到了pinboard.in的copy to mine交互:

pinboard
pinboard

由于pinboard定位私人书签,可以分享但并不主打分享,所以它没有展示来源。

而Pinfive把来源展示出来了。

一些思考

对于前面的纠结,要回答两个问题:Pinfive的定位到底是什么以及社交压力到底来自哪里。

Pinfive灵感来自sidebar.io和湾区日报,它的定位非常的清晰,就是让大家有个地方每天分享5条优质链接,并支持RSS输出。

分享即收藏,Pinfive也可间接的作为一种收藏工具。最初也有想做pinboard类的产品,但不够极致,我希望分享第一,顺便收藏。pinboard是收藏第一、顺便分享。

分享内容的来源,当然不用局限于从外部发现,从现有的Pinfive用户那里发现的好内容,也应该能被方便的分享。将Pinfive内部来源记录下来,还能形成击鼓传花,读者能够顺着来源,发现更多有趣的用户并订阅。就如同博客,顺着引用的文章或友情链接,找到更多有趣的博客一样。所有这些,都是围绕分享和发现好内容的定位进行的。

在功能设计上,复制只能复制链接本身,它人的笔记不会被复制,复制者需要附上自己的笔记分享。

虽然这个设计已经非常弱了,但多少带有一丝社交属性,是否意味着会带来社交压力呢。

我认为社交压力主要来源于互动和数据上,别人对你的内容的点赞、转发、评论,你都会收到通知,并且这些数据都会被公示出来,评论还需要去回复。这种双向被通知,且行为被量化的特点,带来压力。

我很喜欢用博客举例子,相信写独立博客的人不会觉得有社交压力(反而会思考如何让更多人看到),如果把评论关闭了,则更加安静,更加纯粹。博客的内容会被他人转发引用,博主并不知道,被他人RSS订阅(就是关注),博主也不知道。博主只知道(如果加了统计)文章的阅读量而已。这种模式确保了博主只需单纯的分享。

Pinfive设计时,就参考了博客模式。你会被关注(RSS订阅),你的内容也可以被转发(现在的复制功能),但这一切,都不会通知到你,也不会有粉丝数和转发数的统计。唯一的统计就是你的链接被点击的次数,而且也只有你自己可见,不被公开。

最后,我把Pinfive的这种特性,总结为「收藏、分享、不社交」。

昨天的迭代还有一处,把菜单中的「设置」、「草稿箱」和「退出」全部收纳到管理后台,网站形成主页和后台两层结构,这也参考了wordpress,进一步确立一个原则:保持作者主页最大的独立性。读者(无论是否登录)在访问作者的主页时,只有页脚处有登录注册入口,其它区域全是作者自己的内容。

分类: 折腾 标签: Pinfive.Today, sideproject

🔔 Email RSS订阅本博客

已有 11 条评论

  1. 目前有多少用户在坚持输出?记得看到过最近更新的列表,现在找不到了。

    1. 哈哈,感谢。没坚持住。高优了自己,低估了难度。

  2. 试用了一下pinfive.today,目测是个不错的产品。

    1. 哈哈,感谢~~

  3. 不知道过一段时间国内会不会出现同质化产品?

    @腾讯。

    1. 这个应该不至于,太小众了,没啥商业空间。

  4. 先点个赞,以为是个小 demo,注册了才发现整个流程,包括分享的细节都考虑的很完善了。

    我在想如果完全隔绝社交化属性,这个 project 似乎就定位在:分享有价值的东西;或者满足自己的分享欲。但是完全没有交互似乎会让这个行为也没有反馈。或者举个功利的例子,博主在使用它时可能会有“偏见”,毕竟这是你的产品,你天生会有使用它的欲望。那么其他人使用它,会有什么收获呢?

    如果博主愿意基于它维护一个分享的圈子,似乎不错。一些愿意分享,愿意交流的人能有个讨论的地方。或许在用户的主页加上一段介绍不错。用户可以在介绍留下自己的博客地址之类的。这样在这里的分享能基于“营造人设、引流”等目的,促进使用。博主鼓励有人分享某个工具站、视频链接或成人站点等(而不是阅读的文章)吗(搞不好有人分享钓鱼网站

    从一个上网冲浪的家伙的角度看,我如果想看点有趣有价值的东西,依赖别人的品位确实是个好方式。(如许多 newsletter 做的那样)
    但从表达欲的角度看,也许一些开放性提问,如“你有什么关于经济学的文章可以推荐吗?”“哪篇文章对你的拖延症有帮助”之类的可能能够激发出许多有意思的分享出来…
    冒出几个想法:如果我是个 newsletter 的创作者,这个网站的内容有没有精彩到让我不用思考直接剽窃一波的程度?如果我是个 newsletter 的创作者,我能不能把它当作自己工作流的一环,平时在这分享,定期把内容导入邮件发送?

    以上,一点很不成熟的感想。= =!

    1. 非常感谢认真的点评和分析,针对你提到的问题,谈谈我的想法:

      1、关于反馈:整个机制设计,这方面的考虑非常的少,目前只保留了链接的点击次数,并且没有对外公开,未来有可能把权限给用户,让用户决定是否公开。这也算一个反馈,如果公开就类似公众号阅读数一样,应该是个比较强的反馈,如果阅读数够大,我自己就会关注我的分享被多少人点了。——进一步,参考sidebar或newsletter,如果阅读能做上来,作者自己是有一定商业化可能性的,当然,与分享投入的精力相比,性价比不会高,只是想说,也会是一个额外的激励。

      2、关于社交类反馈:从分享者的角度,有这个需求的人非常多,不喜欢交流或说不愿意花费精力交流的人属少数,即使从读者的角度,我偶尔看到一些好的内容也特别想评论几句,同样有强烈的需求。讲真,我非常想做这个,并有考虑过,现在的复制功能,如果继续发展,笔记中增加@提醒功能,然后给每个URL做一页面把它的笔记按时序罗列出来,就形成了评论列表。这个路径其实还挺自然的,我现在也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这样去做,但有一个非常大的现实顾虑在阻止我:在国内的环境下,讨论必然带来较大合规风险和审核成本,而我希望Pinfive保持为个人项目,无法搞定这些。——这是我坚持不做评论互动最重的客观原因。(主观方面如你所见,有个人的偏执在)

      3、还有赞踩一类的轻互动:这个之前没有认真考虑过,临时想想,读者角度,这个产品是考虑基于人的推荐,本身应该是对分享者本人的认可来关注,所以引入赞踩来判断内容质量,不太需要。对于分享者,应该会希望有赞的数据,但赞的数据与阅读数没有本质区别,点击本身就是对分享的一个认可。

      4、现在的内容是按人来组织的,开放式提问是另外一种组织方式,这个我确实没考虑过。感觉也是个比较大的命题,暂时没有好的想法。

      5、本意是定位分享优质内容,完全可以包括资源类的,比如我分享过一个截图软件,再比如HAL9000(https://pinfive.today/@hal9000)这位用户的分享就以资源链接为主。

      6、低质内容在公域分发时是个重要命题,但我不准备做公域分发,读者需要主动去发现喜欢的作者,如果一个作者分享的都是垃圾内容,应该不会有人关注。

      7、最后一点,咱们真是所见略同,我就打算也做个newsletter,把它当作我的工作流的一部分。Pinfive上做更宽泛的分享,newsletter再进一步浓缩做更深的点评和总结。

    2. 中间那段内容加了换行,用“-”分隔来着,结果聚成一行啦…

      1. 感觉中文环境很缺少那种…怎么说…“play in”的氛围。要么觉得你做的不错,某团队下场抄袭一个;要么觉得我也想过这个 idea 却被你做出来了,抱着这种纠结的心态排斥使用;只有到一个东西热闹起来了,才愿意去凑一凑。(这是我的暴论 = =
        但我想做平台做内容之类的陈词滥调博主肯定都考虑过。所以我就废话少说…这是个很有趣的点子,博主加油!!

        1. 哈哈,上面的回复发出去刷新页面才看到这条,我觉得这样讨论就很有价值,实践了你的「讨论如何可能」。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