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阿里最后一天。

2014年5月15日入职神马,内网司龄时间从2014年6月10日开始的,至今七年有余。

七年,有过多次离职的想法,跟leader提过三次,前两次计划裸辞,最后都认怂了。

知乎上有个贴《你为什么从阿里巴巴离职》,迷茫的时候会去看看(最新回答)。也会想自己有什么得失,又为什么要走,能不能再坚持。从几个方面讲讲。

一、进阿里是幸运的

当年进的是神马搜索,阿里和UC合资公司。印象非常深刻,2014年4月份,还在同花顺准备离职的时候,看到阿里和UC成立神马搜索的新闻。因为在同花顺工作内容与搜索有关,便去试了试。一天面完所有面试,大概是新业务很缺人,第二天就通知我过了。谈薪资的时候,HR开的比我要的还多。现在想想,当时太年轻了,不了解大厂行情。5月15日入职,没多久,阿里宣布合资收购UC,神马便成了阿里的全资子公司了。

当时因为炒股亏了很多钱,不想玩股票了,所以离开同花顺。但新的选择上,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只是本能的直觉,喜欢互联网、也想离互联网更近一些。误打误撞进了神马搜索,必须感谢当初面试的各位,回过头看,这是非常幸运的,在于:

当时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候,同时作为新业务没有历史负担,又背靠阿里短期没有营收压力,再者还有UC浏览器这个流量基本盘,因此,整个神马搜索的业务,过了三年非常滋润的日子,作为员工,当然也很舒服。也是这段时间开启了自己的产品经理职业生涯。

后来的故事就不那么美好了,红利吃完,开始要做用增,要做创新。两个项目我刚好都做过,也都黄了。这时我才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点意识了,觉得如此下去不行,开始找新的机会。

选AE有几个原因,一是UC的同事推荐;二是面试觉得leader非常不错;三和很多人一样,来趟阿里,好歹做做电商。

AE两年,一年投放策略,一年搜索策略,有特别心累的时候,也有舒服的时候。从结果来看,这个选择很值得,至少三点收获:最直接的完成了晋升,然后基于电商对流量有了更多的理解,而这套东西是适用于很多互联网业务的,最后,在一个氛围特别好的团队,有些同事发展成朋友了,难得。

二、为什么离开

有很多因素共同促成,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很卷、很心累。

卷就不讲了,行业的共识,从上市公司的财报也能看出来。心累,主要体现在阿里的制度文化导向的做事、合作方式上。

制度文化,也不想讲什么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是虚的,只在涉及底线时才祭出来,绝大多数人日常工作不会有任何影响,事实上,我觉得全公司(甚至HR团队)能有一半的人背出完整的价值观就不错了。(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乐观的估计了)

真正影响每一个一线员工的是绩效考核文化,阿里绩效考核的几个关键字:业务价值事情的亮点、以及最终的数字KPI结果

上面提到的知乎贴中,很多人吐槽在阿里提需求一定会被问「有什么业务价值」,真的,我经常被问,也经常问别人。业务价值往往与数字KPI挂勾,虽然我明白,有些事有价值,只是无法量化衡量,或者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体现。但因为没法论证,很可能就拒绝了别人。如果需求与自己的KPI没有关系,则更没有动力做了。最终的结果是,大家只敢做短期内非常确定能拿结果的事情,但凡长期一点、或者有戏但结果不那么确定的事情,就很难推进。

亮点就更难了,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新鲜事了,很多时候为了亮点而亮点。比如特别强调系统性解决方案,一个简单的需求也一定要做个平台出来,因为平台好讲故事、好晋升,至于有没有人用这个平台,不重要。项目都以财年为单位做到50分、60分拿到绩效结果,就不再维护了,下个财年寻找下一个项目。结果就是没有愿意做修修补补、精细打磨的工作;甚至都不敢用别人的平台,担心有坑。

我的工作就是做流量机制,所谓机制,就是制定规则,引导系统中的参与者朝着系统(长期)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但阿里的绩效和晋升导向,使得所有人都去做平台、做系统、做能讲故事、有亮点的事情。基础的业务和需求、需要长期打磨的产品,没人愿意做。而擅长讲故事的人升的很快,做实事的人升的却很慢。

绩效考核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方式单一,在阿里如此庞杂的业务中,每个岗位、每个职级都强调这些东西。但很多事情,没有直接量化的业务价值,也没有亮点,但它们很重要。

当然,我想强调的是,以上都是主观判断,有个人经历的局限性。而且,具体到不同的团队,不同的leader会有很大的差异。这里又该说自己幸运了,七年换了七个leader,拿的绩效都还符合自己的预期。只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心累,也缺少成就感。

还有两个因素促成了这次离职:

  • 新财年业务上做了一些调整,新方式下我觉得目标感和边界感不够清晰。
  • 在阿里七年做的产品,我自己都不是目标用户,觉得有些遗憾,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一个自己每天都会用的产品。——做产品越久,越觉得这点非常重要,相比刚入行的时候,反而多了点理想主义。

三、最近两周

虽然拿着offer离职,还是挺忐忑、挺纠结。有很多离开的理由,其实也有很多能留下的理由,比如:

  • 非常不错的薪资待遇,这次找工作,发现除了大厂,很少有公司能接的住。
  • 各种隐形的社会福利,比如低息的借呗。
  • 稳定,在互联网越来越平庸的今天,在大厂还是能保证基本的稳定性。

还有就是团队的小伙伴,这两周各种约饭、约茶、约酒。有几位日常走的就比较近,连着两晚在酒吧唠嗑到十一、二点。这是以前的我绝对不会做的事情,大概真的年纪大了,有点伤感。下午离开的时候,收到签有大家花名的公仔,突如其来的感动,值了。

以上,谨以此文给阿里的经历画个句号。

🔔 Email 或 RSS 订阅本博客

已有 45 条评论

  1. 隐形的福利哇,低息,还有这种,厉害了😂

    1. 是的啊,每次都用这个应急,以后不行了。

  2. yyk yyk

    作为一个互联网新人,总觉得发展很迷茫。近一年做的东西比较偏,离了这个项目就没啥用了,也没太多的成长性可言。每次都是Leader分配完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行。Leader也从来没有找我谈过成长,甚至都没被培训过,简单看看文档后直接开干。只有自己抽出来点时间,东看看西看看的,想多学点,但大多时候都太忙了。总觉得干两年出来,能力要比应届生差了。

    1. 互联网行业很多经历是跳槽跳出来的,一级级打怪,最终还是要想办法到中大型公司镀镀金。当然,如果做的是非常喜欢的事,有内在动力,那忽略。
      关于方向,多看看是好的,了解行业的趋势和方向,积累那些换个地方依然能用的到的经验。比如,我做策略PD,这是几乎所有内容产品、电商产品都需要的。

  3. 其实大厂还是挺滋润的,不过生活就是要荤素兼顾,在大厂吃荤久了到创业公司吃吃素也挺好,最终还是要回归大厂的(创业公司再牛逼也就是成为另外一个大厂,而且概率极低),社会就是这么参考。

    1. 对的,我大部分职业经历都在大厂,没真正在创业公司待过,对职业生涯来讲,是有些遗憾的。现在的年纪还能承担风险,再等几年,承担不起风险了。
      创业公司能成更好,没成,大概率回到大厂。

      1. 如果自己有意愿自己创业另说(高风险高回报),如果只是一份职业的话,确实有适合的机会,回大厂会稳一些,感觉阿里腾讯华为是大而不到,小米、字节其次,要么就是头部2-3家新能源汽车(听说雷军很抠,小米不算事好选择)。

        1. 自己创业,还不太敢,也没本钱。目前只能到创业公司拿点原始股。😂

  4. 😏 😏

    苟富贵

    1. 不删好友,哈哈

  5. 恭喜毕业!!!我认识的前阿里也大概是这样评价公司的,各中辛苦大概只有过来人才知道。后续去哪呀哈哈哈,再后续考虑来外企呆呆吗?

    1. P.s. 东南亚外企

      1. 你们有机会去新加坡么?

        1. 前段时间我们组 PM 老大转去坡县了,还是有一定机会不过貌似不大。

      2. 哈哈,准备去一家互联网证券创业公司,做的工作还是策略PD,内容分发策略。创业公司风险很大,要是不行了估计还得回大厂。

        1. 有阿里的履历回大厂还是可以的,出去试试也好,大厂机会还是太难抢了。

  6. 😏 😏

    苟富贵

    1. 不删好友,哈哈

  7. 工作到了尽头还是趁早溜吧。今天看了一个合肥抄水表工辞职,都是舒适区呆够了

    1. 有这方面的考虑。其实阿里也很心累,只是在成型的大环境中,少了一点可能性。就出来试试了。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