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BYM的播客,最新一期讲《The Most Important Thing》这本书的第一章,讨论「第二层次思维」。

所谓第二层次思维,就是除表面现象,能看的更深一层。

BYM举了两个例子。

其一,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破窗讨论」:

话说一个顽童抡起砖头,砸破了面包店的橱窗。当店主怒气冲冲追出来时,小捣蛋早已逃之夭,只剩下一群看热闹的围观者。人们觉得应该进行一下哲学思考,开始议论,宽慰店主和众人的心:玻璃碎了很是可惜,可是这也有好的一面。这不,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他们越琢磨越来劲:一面新的橱窗需要多少钱?要250美元。这笔钱可不算少。不过,这没什么好埋怨的,事情本来就这样,要是玻璃永远都不破,那么做玻璃生意的人吃什么?玻璃店多了250美元,会去别的商家那里消费,那些个商家的口袋里多了几个钱,又会向更多的商家买东西。经这么一说,小小一面破橱窗,竟能够连环不断提供资金给很多商家,使很多人获得就业机会。照这个逻辑推下去,结论便是: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会的祸害,反而是造福社会的善人。

这套推论本身没有毛病,只是再想一层,如果玻璃没有被砸会如何:面包店老板可以拿250美元干点别的,比如买套衣服,服装店老板又可以拿着收入买别的,整个推论与上面一致。但从社会整体来看,后者积累了更多的社会资产——玻璃和衣服。

当我们花费金钱或时间做一件事情况时,成本除了所花的金钱和时间外,也包括把同样的资源投入到别的事情的机会成本。

其二,是BYM主播borfeng自己的经历:他的老师让班上所有同学写一个0~99的随机整数,然后,谁的数最接近全班平均数的2/3,就可以获得20美元的奖励。

一般的想法是,完全随机的平均数应该是50,50的2/3应该是33,所以应该写33。

但如果每个人都想到这一点,那么平均数就是33,33的2/3应该是22,那应该写22。

如果每个人……依此类推下去,这个数字会无限接近于0。

borfeng写了0,但可惜,没有拿到那20美元。实际结果是个0~33之间的数字。

这个推导特别有意思,33可以理解为第一层,22是第二层,0是无穷层。推导本身也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如果每个人都想到这一点」。现实是,不可能每个人想到这一点。

即便都想到这一点,但一定会有人赌,有人想不到这一点而不写0,这是「无穷+1」层。进入无限套娃模式了。

股市中也永远无法知道对手怎么想的,疯牛可以涨到没边,熊市也可以跌到没底。这个度非常难把握,但需要明白自己处于这样的博弈当中。

在市场中想要获得超额收益,需要正确的逆向判断——不仅正确,而且是少数人的正确。如果你的判断与市场多数人一致,即便是正确的,也赚不到钱。

分类: 杂文 标签: 播客, 机会成本, 逆向思维, 思维模型

🔔 Email RSS订阅本博客

已有 6 条评论

  1. 第二个例子有点意思

    1. 哈哈,有点「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感觉。

  2. 看到最后一句就想起以前的市场有利好/利空出清这两个词,于是发了好消息会跌,发了坏消息反而涨_(:з」∠)_

    1. 炒股中人性的成份比技术还是多些。虽然长期看基本面,但其中有很多是运气,也很难评估。

  3. 哈哈,下面那个例子就是博弈

    1. 是的,准备有空研究下,感觉东西很多。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