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物语与中秋
之前看过这部电影。
第一次看《东京物语》时,只是单纯冲着它名气去的。开始对黑白画面并不习惯,而且情节单调,平铺直叙的讲述平山两口子去东京看望孩子们,亦没有悬念或戏剧冲突的设计,枯燥无味。尝试数次,才最终看完。就像高中时看《红楼梦》一样。
电影适合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下观看。独身在大城市奋斗过几年,看完会有些感触。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或许只有汉文化圈看的真切,在传统的家文化背景之下,才能明白小津想要反映的,城市生活对家文化的瓦解。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飞腾,平山老两口生活在广岛附近乡下,身边只有小女儿京子相伴,其它的几个孩子都在东京、大坂奋斗。两人决定前去东京看望几个孩子,出行前收拾行李,与邻居寒暄,对东京之行满怀期待。然而,当他们到了东京之后,先后在长子幸一和长女繁家住了些日子,但孩子都疲于应付工作,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出门游玩,甚至为图方便,将父母送到热海的度假村住几日。然而父母所期望的也不是这些。东京之行,只有二儿媳纪子请假陪伴二老玩玩了一天。
电影中的绝大多数对话,都是演员正对着镜头说的,导演反复在不同的角色面前切换,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家的表情,慢吞吞的语气,冰冷的感情。幸一妻子将孩子的书桌移开,给父母腾挪睡觉的地方,两个孩子也吵闹着并不谅解。大城市的生存已经疲于应付,父母的到来更像个麻烦,所以才会花钱把父母送出去玩,图个省心。
母亲葬礼结束时的餐桌对话把「对父母不耐烦」的情绪推到极致,葬礼一结束,大家就想着马上要回东京、大坂,长女繁还不忘要母亲的遗物做纪念。很快,只留平山周吉孤单一人。
纪子,战死的次子昌二的妻子,是电影中的一股清流,八年没有改嫁,公婆来东京,还请假陪伴。她的心里有坚持,但在最后,她和京子有下面这段对话:
京子:外人都有感情,骨肉不该这样。
纪子:我在你这个时候也这样想,但子女长大后会渐渐远离父母,繁姐姐这个年纪,跟爸妈已经不同了,她有她自己的生活,她不是存心不良才这样。大家都以自己的生活为重。
京子:真的吗,可我决不让自己变成那样,否则父母子女之间太冷漠了。
纪子:是啊,可是每个人总会渐渐变成这样。
京子:那你也会吗?
纪子:是的,虽然我不想,可还是会变成那样。
纪子对老头子也说到「最近,我甚至想不起来(昌二)的时候也有,也许忘记他的时候更多。」
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终将淡化。
「东京很大,大到走散了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听到这句台词黯然神伤。今天城市俨然已经成了庞然大物,多数人只是可有可无的螺丝钉,老两口以为几个孩子在东京混的很好,当他们来到幸一家,也意识到了孩子在东京生活的艰苦:「大概是住在东京很偏的地方吧,因为要坐很长时间的车」。
城市化发展,物质生活的提升,并没有显著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趋势又不可抵挡。于是,有些文化便随着城市化变迁而消失。人情的某些变化,也许无关善恶,只是适应。
今天是中秋节,我有近十年没有回家过中秋了,看着从各地赶回家过中秋的亲戚,围坐在饭桌上或家长里短、或谈天说地,忽然就想起这部电影,故重温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