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从来没有在博客中写过政治话题,有环境因素,同时自己对政治也没什么研究。当然,这两者或许有某种联系。

因为对政治不了解,所以也无所谓政治信仰,在网上看到一些不同的政治评论文章,总觉得都有道理。不久前,做过一份中国政治坐标测试,政治、文化、经济的得分依次为0.1、-0.2、0.3(得分的最大区间均为[-2,2],负值偏保守主义,正数偏自由主义),基本处于中性。

这次美国大选,在中国互联网上热闹非凡,抱着好奇心也关注了一下,有网友调侃「美国大选让中国网民终于实现全民参政」,生动有趣。既然关注了,也想记录些想法。

昨天,投票结束,特朗普获胜,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

选前民调都显示,希拉里胜算更高,所以这个结果估计让很多美国人意外,早上看到新闻,美国似乎有人游行反对这个结果。

今年六月,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是退出欧盟,后来有新闻说,公投结束很多民众开始搜索「欧盟是什么」。当时我就想到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公投中也有这个问题,每个选民都明白手中选票的意义吗、清楚每个选项的利弊吗、理解政策对自己生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吗?如果不能,如何期待这群人做出最优的决策呢?于是,我开始倾向于精英政治,如果精英能够做出更有利于国家整体利益的选择,那么把决策全交给他们又何妨。

最近听了逻辑思维一期节目(好像是《共同体的意义》,不确定,经朋友提醒,是《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当中讲到阶级固化的问题,所谓阶级固化,就是不同阶层的人无法实现流动,尤其是底层人民没有跻身上层社会的通道。罗胖介绍美国阶级固化问题时,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

一个是硅谷的例子。硅谷有一条河,仅仅一河之隔,两边的房价却天壤之别,因为一边是互联网从业的中产阶级,另一边则是穷人区。穷人区的人为什么不到河对岸去呢,因为他们的社区文化,从小的状态就是无所事事,吃着政府的救济,这决定他们的思维认知就停留在穷人的水平。

另一个是高等教育的例子。美国高校以私立为主,招生时虽然主要参考开始成绩,但往往还看其他所谓特长,比如马术、击剑、芭蕾舞之类(也即中国人羡慕的素质教育),但细心就会发现,很多特长都是烧钱项目,这是富人的游戏,穷人多半没有机会接受相关的训练,无疑堵住底层人民进入名校的机会。甚至于,如果孩子父母向学校捐款,或是学校校友,那么孩子入学的几率会更大,校友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阶级固化的结果就是,各人生活在自己的阶层中,不同阶层就像平行社会一样。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精英阶层去考虑下层人名的利益呢。似乎是一个悖论,全民民主,决策的情绪化因素可能过多,但精英政治,也不能真正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

这次美国大选,为什么主流媒体及民调都预测希拉里将会获胜,结果确实特朗普获胜呢。就是因为上层社会选了希拉里,而主流媒体代表的是上层社会。这里最奇怪的是民调,为什么选前民调也显示希拉里胜算更大呢,只能说明很多下层人名没有发声,或是没有发声的渠道、或是没有发生的勇气,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也许可以说,他们除了手上的选票,什么也没有,所以他们只能用选票表达他们的诉求。很多网民形容特朗普获胜为「农村包围城市」,很形象,全民民主,当然也要包括农民。

特朗普的观点我并非全部同意,但他直面了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家心知肚明,只不过在他之前没有人点破罢了。这一点,他的勇气是可嘉的,至少也是观察社会的一个切面。

Peter Thiel是Facebook的早期投资人之一(投资50万获2万倍收益),公开支持特朗普,并捐赠了125万,传言为此很多朋友与其绝交,Facebook也被大量媒体和网民要求,将Peter Thiel开除出董事会。喜欢小札的回应「We can't create a culture that says it cares about diversity and then excludes almost half the country because they back a political candidate.」

分类: 杂文 标签: none

🔔 Email RSS订阅本博客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