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一】

任何系统都是趋于稳定的,物质世界也不例外,不稳定的分子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分子。地球早期的某个时刻,极其偶尔的产生了一个非凡的分子,我们称之为复制因子,它拥有一个非凡的特性:自我复制。

复制因子进行自我复制时,需要利用周围的资源,早期复制因子不多的时候,大家可以自由任性的复制。但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复制因子之间最终不可避免的形成竞争关系。

稳定性是相对的,竞争过程中,复制因子一方面追求更稳定的结构,比如不同复制因子偶尔的结合(合作),可能形成更稳定的结构,进而生存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学会了制造保护装置(如细胞核膜)。进一步的,复制子不仅要保持自身,还要保护复制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于是在外围再制造一层保护膜(细胞膜),以圈出自我复制所需要的物质资源。竞争的另一方面,就是让对手的结构变的不稳定,于是他们学会分泌各种物质(毒素、酶等),以破坏对手的结构。

无论是制造核膜、细胞膜,或是分泌毒素、酶,对复制因子而言都是偶尔获得的能力,这些能力让他们获得了竞争优势,从而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得以生存下来并不断积累这些优势。这种偶然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复制错误及不同复制因子的重组。

单细胞形成之后,向多细胞的发展仍然如此,一次次偶尔的变化让复制因子拥有更好的竞争优势,从而积累分化出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复杂的生命。

就绝大多数生命体而言,这个复制因子就是基因。

【二】

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自然选择的普遍形式是实体的差别性生活,这需要一个前提,即每个实体都需要很多拷贝,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或是种群,但有很多完全一样的基因。另一方面,作为被选择的基本单位,必定是稳定的、不朽的,基因通过自我复制实现不朽,个体或种群却不是。

如果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那如何理解个体或种群的存在呢,尤其是个体或种群表现出的各种相似的特征,比如长颈鹿长期的脖子。这里又需要一个宏观的眼光,并不是说要从基因升级到个体或是种群,而是将种群的所有基因看作一个基因库。这些基因,有些相互竞争(等位基因),有些则相互配合。它们共同塑造了个体的外在特征以适应生存,最终保证自身的延续。自然选择的最终结果,是某个基因在基因库中比例的变化。一个拥有竞争优势的基因,最终将扩大其在基因库中的比例,从而形成群体在某个方面的相似性。

【三】

基因是自私的,他们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无限的复制下去。他们会干两件事:自我复制、制造蛋白质。前者是他的根本目的,后者亦是服务于这个目的。

(作者对自私进行了界定:如果一个实体,其行为的结果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从而幸另一同类实体的利益,该实体就被认为是具有利他性的。而自私行为的效果则恰好相反。我们所谓的「利益」就是指「生存的机会」,特别需要注意这里的定义是纯粹行为上的,不涉及主观意识/动机)

基因有时也会表现出利他性(显著意义上的,细究本质可能仍是自私的),每个基因都有很多拷贝,同一个基因可能存在于很多个体中,基因的利他行为,往往也能让存在于其他个体内的与自己相同的基因延续下去。这里涉及到概率和成本收益问题。比如亲兄弟之间,基因的相似率为1/2,党兄弟间则为1/4,那么个体对亲兄弟表现出的利他行为往往比对堂兄弟更强。因为1/2的概率更好,与自身相同的基因有更大可能传递下去。或者说,救2个以上的亲兄弟就值得牺牲自己,但需要救4个以上的堂兄弟才值得牺牲自己。

可以看到,基因自私性在于他只关心自己是否延续下去,至于是由自己完成或是由与自己相同的拷贝完成,并不重要。这也是将基因库视为整体的一个表现。

【四】

很多生命的诞生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以人为便,一开始是一个受精卵,然后经过分裂、分化慢慢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并最终形成完整的个体。然后再产生精子或卵子,通过他们的结合哺育下一代。简言之,生命从一个细胞开始,最后又终于一个细胞,但中间经过了复杂的分裂、分化过程。作者称之为「瓶颈式的生命」。

从基因的角度看,这是有利于基因的延续的。从一个细胞开始,从而使得个体所有的基因都拥有同一个祖先——最初的那个受精卵。同时,受精卵的产生也是对基因的一次重组,从而让生命从原点开始。最后,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所以的基因可以按剧本重新来过,便可以实现特定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生效,比如一些致死基因是随着人的衰老才渐渐活跃的,尤其是生育之后,因为生育完成就已经完成了基因的延续,这个意义上,个体已经完成了基因赋予的使命。

【五】

这本书大量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且观点是惊人的——基因是自私的,个体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似乎是说人之初、性本恶,人们苦苦追寻的生命的意义似乎变的毫无意义了。这也是本书最富争议的地方。

人们更原因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或至少应该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的改造,否则教育就失去了价值。

个体的身体结构完全取决于基因,大脑也不例外。但因为自然环境是复杂的、实时变化的,基因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实时反馈,所以基因需要创造一个装置来处理这些信息,对高等动物而言就是大脑。因基因对环境反应的滞后性,它只能在大脑预设基本的程序,因此大脑服务于基因却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便是大脑的可塑性,也是教育的基础。

基因是自私的,人未必。

🔔 Email 或 RSS 订阅本博客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