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奇特的一生

大四找工作期间,发现一本奇书《奇特的一生》,俄国作家格拉宁写的。12年时这本书是绝版的(13年有再版),当时是将pdf打印出来看的。书中主人公是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他是昆虫领域的专家,同时在数学、哲学等方面亦有极深的造诣。格拉宁通过整理研究他的日记和文档,发现了他成功的秘密,也就是今天被称为「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一套时间管理方法。

经常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在金钱管理(即理财)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记录收支,然后通过分析收支,寻找开源节流的方案。如果「时间就是金钱」,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管理时间呢?柳比歇夫注意到了这一点,他的时间统计法,就是基于这个思路设计的。

我们来看看柳比歇夫是如何记时间账的,下面两个例子取自他的日记: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 分类昆虫学:鉴 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 二十分(0.5)。
  • 路途往返–0.5。
  •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 《沙皇的未婚妻》 。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他的日记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记录时间地点,所做的事情和相应花费的时间。也不是事无巨细都记录下来,从日记来看,主要记录研究性工作(科研方面)、附加工作(资料收集、写信之类)和休息(主要是阅读方面)三类,都属于对个人成长及成就极其重要的任务,我暂且称之为核心任务

只看这两个例子,虽然方式有点新奇,但要说这是柳比歇夫成功的秘密,着实难以信服。

理财中,如果只是记录流水账,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财务状况。真正发挥威力的是长期的记录并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写一两篇这样的日记非常容易,但柳比歇夫写了56年,并且定期的进行汇总分析。比如下面是柳比歇夫的一份月度小结:

基本科研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 ——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 ——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 ——五小时四十分

合计 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五分

除了月度总结,还有年度总结,五年一次的总结等。而且,总结的内容也不只是时间的简单加和,通常会带上分析,比如下面是一个五年总结中的一段:

……一九六四至一九六八年……在跳甲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我如果能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论述大田跳甲属的专著,就满意了。搜集完毕,但我并不指望在 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能确定各族系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虽然在形式上我哪一项都是连一半也没有完成,然而各项工作都有显著的进展……

看到这里,是不是惊呆了。

总结一下,这套方法的价值,主要是下面三点:

  • 知道自己在核心任务上花费的时间,如果少了,应该找找原因,最终目的是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些核心任务上
  • 因为记录了时间,清楚自己在这些核心任务上的能力和效率,为未来的计划提供基础,比如看某本书过去用了个50小时,那么计划看另一相相同难度的书,就应该安排50个小时。
  • 因为时间是连续的,所以人们往往对时间的(短期)流逝并不敏感,不像金钱的每次支出,都会权衡。这套方法中,因为反复的记录时间,可以培养对时间的敏感度。

实践这套方法,有几个原则:

  • 只记核心任务,追求的目标就是将更多的时候投入到核心任务。比如月度分析发现,这个月核心任务时间比上个月多,就是进步。(我曾经事无巨细都记录,简直是灾难)
  • 保持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意味着要现场记录,而不能补记。柳比歇夫提到,误差不应超过15分钟
  • 记录的时间区段要有代表性。比如在做某件需要沉浸思考的事情,经常被打断,那么相应的时间是要打折扣的
  • 一定要定期的回顾分析,并以此来调整时间安排(开源节流)
  • 长期坚持

关于工作和身体,柳比歇夫也总结了几条原则:

  • 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 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休息
  • 不同内容书籍交替着看
  • 睡的多,一天十小时左右
  • 累人工作和愉快工作结合在一起

最后提一下,柳比歇夫是26岁才开始使用这套方法的,并且,他直言「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所以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现在行动为时未晚。

注:题图来自豆瓣

🔔 Email 或 RSS 订阅本博客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