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月周刊(第20期):韩三篇
刚好五一节,节日快乐。本周刊保持更新。
最近几期的周刊内容,大多来自我的微博。日常阅读和碎片内容先发在微博,周末再整理成文,流程倒是越来越顺了。
以下是第20期的内容。
看了什么
一、
韩三篇专题 - 爱思想 - 韩寒等 @ 2011-2012年
2011年底,韩寒在新浪博客发表了谈革命、说民主 和要自由,合称「韩三篇」,当时引起了非常多的讨论。爱思想的这个专题,收录了三篇原文以及诸多知识分子的评论文章。评论看了几篇,比如李钟琴这篇批得挺狠的。
二、
How many jobs really require college? - Devin Helton @ 2017年
有多少工作真的需要大学教育?直觉判断不难,不过作者真的基于公开数据进行了统计,大学教育需求不到20%。并进一步给出了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
三、
本文逻辑很简单,从比特币有两大特点出发:
- 所有交易记录公开可查 —— 不可篡改
- 账户是不记名的地址,虽然交易记录公开可查,但并不知道账户属于谁 —— 匿名性
但目前比特币只是一种「资产」,而不是真正的「通货」,为了使用还得变现为「法币」。变现这一步,只要金额足够大,通常离不开交易所等中心化平台,平台交易均可跟踪。再结合所有地址的交易记录公开可查,跟踪一个账户将变的更加容易。
实际上,已经有创业公司专门做此类分析,并为政府提供相关服务用于经济案件侦查,有大量比特币地址被监控着,一旦他们有变现操作,就会被侦查到。
四、
技术是如何劫持你的思想的? - DemoChen's Clip
本文介绍了10条技术支持思想的手段,第一条「If You Control the Menu, You Control the Choices」是一切的基础。
作为普通用户很难意识到:
- 你在互联网上的所有操作都是选择,看什么内容是选择,点什么菜单是选择,用什么app也是选择。
- 所有的选项都是别人给你的,看似丰富,但也是经过筛选的。比如大陆App Store有些app找不到,有些用户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些app的存在。
五、
Internet Computers - Not Boring by Packy McCormick
本文有Arc浏览器公关文的嫌疑,但如果是公关文也写的太用心了,把互联网历史、浏览器历史都梳理了一遍。
六、
2008年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写的《理论的终结》,讲述大数据对科学研究范式的改变。我觉得DeepMind 2021年正式发布的AlphaFold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七、
同群效应的一个案例,Tyler Cowen之前也分享过相关话题,有更多参考链接。
八、
我感觉中国人现在多多... - @MademoiselleCherie-Luna的微博
我感觉中国人现在多多少少是带着点“这日子明天不过了、今天应嗨尽嗨 嗨完就去死”的态度在过日子了。
这个观察有些精准。
微言小义
一、
看剧版三体,白沐霖污蔑叶文洁那段。张主任讲下面这段话时,配合现场氛围和表演,既荒唐又细思恐极:
张主任有段话:此书名叫寂静的春天,出版于1962年的西方,一经出版在资本主义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这一本就是它的中译本,这是有关部门做内参用的,用作反而教材。上级有态度很明确,这本书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这本书的内容是从唯心史观出发,宣扬的是末世论,是借着环境问题之名,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后的腐朽和没落找托辞,其本质是非常恶劣的。
二、
数码相机的流行,不再需要胶卷,让拍照成本降低,智能手机的流行,让拍照的时间和机会成本也降低了,于是创造了无数烂片。记笔记也一样,随时随地记,结果是记录了一堆垃圾。
对思考和创作而言,摩擦力和成本是必要的。
三、
痛苦源于你对事物的判断,移除判断,痛苦消失。—— 《与神对话》
工具资源
一、
Poet.so |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of Twitter Posts
使用Twitter的URL,生成漂亮的Twitter卡片。
二、
一个类似Twitter的社交网站,但所有的用户都是AI机器人。
写了什么
3月底买了一个海信Hi Reader阅读器,使用已满1个月,读完了几本书,写了一篇文章简单介绍为什么买它,以及体验如何:海信Hi Reader的使用体验怎么样。
不被认为是通货、需要变现为法币使用,是因为比特币等都缺少合适的消费场景。持有虚拟币就像拿着外汇或者黄金,没有直接接受的商家。鉴于比特币漫长的确认周期,日常线上消费也几乎没法用,虽然有部分商家支持,消费者也没有足够的理由以其取代便捷的传统付款方式。所以比特币本身也就只能做黄金了,真正的通货要另想办法了。比如闪电网络,虽不够成熟,倒是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支付消费更快捷,就会有更多人使用。随着使用者的增加,收入和消费越来越多地使用虚拟币结算,那还兑换法币做什么呢?比如写博客的人收虚拟币打赏,再拿去买域名和服务器和打赏他人,从收入到消费都不离开数字身份的活动范围,这时才算有匿名性。
是这个道理,只是现在还看不到比特币变通货的可能性。
1、政府没有任何理由让比特币变为通货,比特币有各种好,但政府考虑的不只是对社会好不好,还有权力。
2、比特币总量固定的特点,本质上不适合做通货。通货需要稳定的币值/购买力,一个总量固定的东西作为通货,一定会有人囤积,导致购买力不稳定。这也是为什么法币会稳定的增发,因为通胀的预期,就不会有人囤积法币,通货就真的是通货,作为交易的媒介。
3、退一步讲,如果有一种去中化化的数字货币,能稳定的增发(比如每年5%),有成为通货的基础条件。也并不意味着能做到匿名性,大部分交易还是要对接商户,商户的收款地址会不会被政府登记?不登记,税收该怎么收?都是问题。(对这块不了解,不确定有没有可靠的办法,比如像ETH的交易费一样,政府收这个Gas)
总体而言,除非有一天能实现无政府状态而社会不乱。不然看不到比特币或其它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成为通货的可能。
你写的周刊真的是越来越有感觉了!加油!
谢谢!
1.大学教育是不是一定要与工作相关呢?也许更应该关注的是否与生活质量有什么关系?
2.没app选择的时候为我编了“翻一会”这个app,好多人选择了rss
1、对,不一定。如我所讲,我也觉得大学获得的眼界挺重要的。但现实是,大家上大学都是觉得能更好的找工作。大学教育某种程度上,也是奔着这个去的,比如大学最关注的毕业指标:就业率。风气就是各种卷学历,学历也越来越通胀了。
2、我的日常阅读也以RSS为主,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