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小义(2016.09-2016.12)
2016年9月到12月的微博整理如下:
2016-09
09-11
【产品】看老九门,爱奇艺真是变着花样玩广告,付费会员也不例外。用户没有付费习惯的时候上长长的广告,再用免广告吸引付费,当用户形成付费习惯的时候,还是会有其他形式的广告。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的博弈一直都在,随着用户容忍度越来越高,广告行为更是变本加厉。
09-12
【产品】和产品真像,样式不好找设计,实现有问题找开发,数据表现不好,没事,还可以迭代,可如何迭代却是瞎子摸象。//@阚牧野:总之在中国做编辑最好混了,文字错误扔给校对,封面版式扔给美编,内容结构硬伤不改说作者太强势或者要尊重原作,更多的是根本看不出来硬伤在哪儿。当编辑门槛太低了。//@屠龙的胭脂井:非小说文学类,中文书还是跟英文书有差距的。最大差距,不是作者,而是编辑。老的外编辑很认真,大到砍枝节章节让脉络清晰,小到校准每个词,所以都说“writing is human,editing is divine”. 最近看几本中文书,不得不说,有些出版公司太着急赚钱,成品图书质量和作者原始手稿的感觉差不多。
09-15
【电视剧|麻雀】电视电影除了在开头交代背景外,其他任何地方使用旁白解读剧情的,都是导演不自信的表现,也侮辱观众的智商,有什么剧情是不能用影像表达的呢,犹记得当初看金基德空房间时的惊艳。
09-21
【古风歌曲|古域之域】不小心又听到这首歌,和几年前第一次听一样惊艳。很喜欢这种有剧情的歌曲,大概我欣赏不来歌曲中抽象的情感表达,需要这些具体的情节。
09-26
【房地产】一年多前,同事聊天的话题还都是中午去哪吃饭,周末去哪玩。如今却都是房子。而且这个话题似乎很容易让所有人打成一片。
09-28
【交易】做交易,如果日均赚1%,那么一周5个交易日就是5%,一月四周大概是22%,去掉节假日一年算48周是989%,接近10倍。问题来了,一天1%有可能吗,以期货RM为例,1万元本金交易1手RM,10个价位的波动就是100元,即1%,而RM日均至少50个价位的振幅,机会实在是太多了。只是抓不住。。。
2016-10
10-07
【生活】饭桌上劝酒劝吃的时候,被劝的开始可能只是客气,但反复拒绝后就是真的不喜欢了,劝的还不停下,说什么不喝不够意思,不够朋友,就是将自己的客气建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意思,朋友不要也罢。
10-10
【交易】不停的犯同样的错误,给我一面墙,让我撞死算了。
10-12
【交易】盈利单平仓之后还忍不住看行情,反转了就庆幸了解的及时,延续就后悔没坚持。应该换个角度,平仓之后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市场的机会后多,找准时机继续努力就行。同理,亏损单止损后亦然。当然,无论获利了结还是止损平仓,都要按策略来,不可任性而为。
10-13
【交易】在M5上做的决策,结果反向运动,然后去M30上寻找理由,企图找一点信心,仍然不符合预期,最后又去日线寻找。总之,就是不想承认错误。又开始犹豫了。
全仓杀入,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心态反而能够平静对待。如果能在轻仓时也拥有背水一战的平静心态就好了。
10-17
【乔任梁自杀】周末连着看完了乔任梁定制幸福,以前看过他的陆贞传奇和锦绣缘,但他都不是主角,也没有过多关注他,会追定制幸福,确实是他的自杀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部剧可算他的遗作了,饰演的展望是个比较阴郁的角色,陆贞中的高演也是类似人设,他被抑郁症困扰的时间不短,感觉这些角色的影响非常大,如此的话,经纪团队是有责任的。
看的时候想到了张国荣的异度空间,哥哥在遗作中饰演的也是十分压抑的角色。演员也算高危职业了,骑马,吊威亚,动作戏,爆破戏这些自不必说,投入角色后无法抽身形成的心理压力也不可小觑。善待他们。
10-17
【产品】为什么豆瓣pc端的首页是广播,但手机端的首页却是推荐呢,每次都打开手机豆瓣,都要切换到广播tab。一般来说不是先看自己关注的吗,然后还有闲暇再看些推荐内容。
10-17
【交易】有犹豫就不要开仓,空仓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0-19
【交易】交易时有种心理倾向,觉得会反转,但机会又不是非常好的时候,就轻仓进去,趋势确立再加仓,这样可以避免错过机会,同时保证趋势无效,亏损也不会太多。问题是,既然机会不是非常好,为什么不等到更好的时机再开仓呢。
10-19
短线交易,做反转比做突破靠谱的多。即使突破,也要等到下次遇阻反转是开仓。
10-21
【交易】日内短线交易,一定要锱铢必较,差一个点都不该行动。
10-25
【生活】做了一下早年北大未名版的政治坐标测试,原来我基本没有什么立场。
2016-11
11-16
既往不念,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11-20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1.完美诠释好死不如赖活着。2.导演尽力安排一些童话特效,仍敌不过故事的压抑,有点喘不过气。3.确实,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4.中谷美纪很漂亮,内心戏诠释的很到位。5.柴崎幸的戏太少了,不过瘾。
2016-12
12-01
【罗一笑事件】
对于一个群体,如果所有人都无条件的善意,那么有一个人选择恶意将获得巨大利益,最终将引导大家走向恶意。若都是无条件的恶意,将彼此提防、恶性竞争,结果也是不利群体生存。这两种情况都是不稳定的。
只有有条件的善意或恶意才可能形成稳定格局。比如你善待我,我就善待你,你骗我一次,我下次就不再信你,等等。今天我们生活的就是一个信用社会,这件事上,罗尔就失信与公众。他还在采访中说公众没有同情心,就事论事,我同情他的女儿,但不耻他的所作所为。
(然而,在互联网彼此陌生的场景下,信任要如何建立呢。。。
12-07
【产品】互联网行业最近很流行下半场的说法,翻译下就是互联网已成常态,不再具有颠覆性了
12-09
【互联网】小时候老妈骗我读书都是拿家里的地说事「不好好读书,就只能种地了」,偶尔进城,也会用清洁工人举例,总之都是「反面」的教材。如今想想,那时候正面教材都很遥远,比如读书可以做科学家(几乎每个小孩都曾有过这个梦想)、当律师……然而,科学家、律师是什么鬼,一脸懵逼。今天不一样了,90后父母可以用知识经济说事「要好好读书,你看,人家写一篇文章,回答一个问题就能说到打赏」,孩子一听就懂了,没准他们自己就经常打赏。
12-09
中午吃饭排队的时候,有四个窗口,其中三个排了很长的队,最后一个人很少,却没人想要换那一队。
12-10
【网剧】这两周看了几部网剧,没有上星的压力,题材上要宽泛的多,当然,本身也是为了与传统制作差异化竞争,无论如何,是好现象。国内明星片酬在制作费用中占比过大,网剧大量启用新人,也将打破这一规律。再有,网剧的制作也更加市场化,分季制作,每季都不长,有人气口碑,再上第二季、第三季,很像美剧的播出方式。
12-11
【产品】我用手机看电视剧的效率笔电脑高,电脑屏幕大,看的时候总是因查百科、看评论而分心,而且,在链接之间跳来跳去,最后往往越走越远,手机上反而不会这样。这样看,内容创造电脑有绝对优势,但内容消费上,手机更利于专注,当然还有随时随地的移动场景。
此外,弹幕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围绕剧集讨论的需求一直很强,但过去观看和讨论在时空上是分离的,是弹幕实现了统一。
12-12
【双十二】今天双十二,中午去商场吃饭,发现没什么人,猜测应该是是周末完成了大部分消费。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场专注O2O的促销活动,时间固定双十二并不合适,类似十二月第二个周末更好,周末更方便大家出门消费。
12-13
读书使人丰富、讨论使人成熟、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
12-13
【产品】每次查看微博的未关注人消息,都会习惯性的看最下面的内容,因为对话框的逻辑下面的是最新的,结果未关注人消息列表,使用了对话框的UI,交互偏偏反着来,用信息流的交互,坑人没商量。
支付宝生活号中也提供了信息流的交互,但他比较聪明的一点在于,其UI也用了信息流的方式,虽然不同生活号有不同的交互逻辑,也会造成割裂感,但起码在某一个号内部,不会产生错觉吧。
12-14
【阿里星球停止音乐服务】从一开始阿里音乐定位就不清晰,企图整合音乐产业上下游,结果就是什么也做不成。还美其名曰要做音乐界的淘宝,但实际上,淘宝做的也只是商品交易的最后一环——面向C端的交易——原材料、生产、KA环节都是不涉及的。淘宝概念对标的应该是itunes这也的音乐商店才对。
12-16
【产品】工具有影响,最终仍是个人性格(还有地位)决定的 //@互联网的那点事:[生病] //@新周刊:看过一个对微博和微信各自特点的精辟诠释:微博是一群陌路人,天各一方却互相关注,渐成熟人;微信是一群熟人聚在一起,渐成陌路。
12-18
【产品|蚂蚁森林】我也在玩种树,和早年的偷菜是一个概念,但结合了公益,动机一下高大上了,更有动力。如果,支付宝在能帮助用户去亲眼看看自己捐赠的树,真实体验一把,会更好。或者使用其他就近的公益方式,要让用户亲身感受到自己的成果。
12-18
【产品|博客程序】周末都在折腾Bitcron,和Farbox一样,是款了不起的产品,只是还在内侧阶段,不知道稳定性如何,而且同步有些延时。把之前Ghost上的文章都转移了一份到这上面,但还是有点犹豫要不要完全迁移过来。
都很优秀,怎么选呢,又开始纠结了。
12-18
【产品|微博问答】因付费,回答者会认真回答,这是一个优质内容生产的方式,我觉得可以让提问者设置一段时间后公开答案,至少两点好处:其一,虽然延时,但内容最终可公开传播,其二,后来的提问者能更好了解一个人的能力,决定是否提问,反过来也促进回答者更认真的对待。
微博的优势就是内容的传播和大V的流量,对普通用户问答需求频率可能不高,但也是刚需,对大V,这个收入也相当直接。今天的微博利用其平台优势在各个垂直行业上发力,问答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点,还有现成的变现模式,微博应该不会只是小打小闹吧。
从微博产品角度,最终公开肯定有利于内容建设,至于我说的对后来者的参考意义,是考虑不周全,一个人的能力和其对具体问题的回答质量应该分开,有个回复提到让围观者顶踩,是评价具体回答很好的方式。(注:这三段是与@纯银V的交流)
12-21
互联网免费另一面就是对传统市场经济彻底的颠覆,创造了很多无用的需求,捆绑用户的时间。价格是最好的回归的机制。
12-26
【招财宝违约事件】我也买了招财宝,因为缺钱,上个月变现了,逃过一劫。之前还在陆金所买了一个不知道什么东西,表面看期限是半年,结果细看之下是三年,完全就是在文案上做的文章。现在觉得,任何投资,唯一的标准就是要明白自己到底来了什么标的,背后的资产是什么。理财的水太深,一层层的风险包装,到最后,天知道是什么玩意。
12-27
【答知乎】(1)是不是博客已经衰落了?
答:是的。博客一般都是长文,无论写作或是阅读,成本都较高,不适合所有用户,微博则适合更多的用户。另一个是传播和互动的问题,公众号和微博用户基数大,又在一个账号体系内,传播和互动都非常高效,博客服务(简书、新浪博客等)差一些,独立博客最差。这些劣势导致博客不再流行。
(2)开一个个人博客写东西,但是常年无人路过,是不是没有更新的必要?
答:因人而异。互联网上,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可以独占一个市场,写作阅读也一样。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和场景。比如,我希望写长文、有自己的域名、并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数据,自然就写独立博客,并会一直写下去。先有需求,后有产品,而还是反过来。
12-28
【微信2016年用户报告】1.之前百度好像有个报告,语音搜索在95/00后中间很流行,以为语音产品都这样,结果到微信这不一样啊。 2.微信支付非常有潜力,用户基数大,基于好友关系,转账发红包更方便,相应的沉淀资金用于消费。感觉支付宝现在唯一的优势就是淘系电商。最近传微信支付超过了支付宝,只看线下是极有可能的。
(注:微信2016用户报告显示95后用户语音使用频次不如80/90后)
12-28
同意,微信的用户量太大了,除了即时通讯,其他任何功能都不可能cover所有用户,也就不能抢了即时通讯的风头,自然就需克制。产品定位及其特点决定的。//@王临霏\_link:产品,千万别把张小龙的话太当回事……所有的产品思想都是建立在做什么产品上的。你看,哪天张小龙要是做了电商。还会不会跟你说这些产品价值观。不思考自身产品属性,去照搬或套用微信产品价值观简直是闷声作大死……对微信的产品价值观,应当是去结合微信本身的特殊性去看滴。
12-28
【人民日报批豆瓣电影评分事件】1、「干掉影评人、毙了豆瓣猫眼,中国就没有烂片了么?!」这句问的真解气。
2、记得去年电影市场大丰收的时候,媒体一片欢腾,说什么2016有望超过美国。结果今年电影基本集体扑街,是要借这三部片追责吗。
3、说什么歧视国产片,远的不扯,就说今年的,我记得#路边野餐# 和#罗曼蒂克消亡史# 就是口碑佳作,只是刚好导演都不大牌罢了。
4、一方面为了票房死命的宣传,不断抬高预期,观众付钱看了,却是__一样的作品,还不准人家吐槽两句?退一万步讲,就算观众是情绪化的打低分,怎么偏偏是你不是别人。
(注:人民日报批评豆瓣电影及猫眼电影给国产片打低分,阻碍国产电影发展)
12-29
1.在网易新闻跟了一个帖,随后觉得言论不太合适,想要删除,发现网易竟然不支持删帖。
2.忽然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非常好的约束言论的策略,每一次发言都永久的留在网上,永远成为个人形象的一部分,如此一来网络言论自然谨慎的多,如果再配合实名制,网络暴力应该会大大降低吧。
3.微博上,区分了评论和转发,单纯评论是不会出现个人主页上的,客观上也助长了网络暴力。
12-29
微博上的评论隐藏太深了,不到相应的微博下永远都看不到,应该在个人主页上增加「评论」分页,让用户的评论都可以公开追溯。退一步讲,是否至少提供一个选项,允许默认转发评论。我就希望自己在微博上的内容都能追溯到,每次勾选「同时转发评论」很麻烦,偶尔还会忘记。
12-31
物极必反,低谷之后将是回升,不是因为已经差到不能再差,而是因为意识到不能再差并开始努力。所以,2017,我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