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算起,我的网龄有10年了,其实不算长,今天随随便便一个00后网龄大概都有10年了,在90后中也属于上网较晚的一批。

一、

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在初中,大约2004年前后,同学WL家买了电脑,带着好奇心前去见识,那时还是拔号上网,看着他玩QQ堂、QQ飞车溜的飞起,非常酷炫。我第一个QQ号就是这时注册的,可惜因为没什么机会上网,这个号并没有用过,很快也忘记了,可当时的密码策略至今在用。后来中考结束的暑假,跟朋友进过一次网吧,也只是在旁边看了一会便离开了。初中和高中有电脑课,也基本形同虚设。

以上这些经历都似是而非。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上网是高三寒假前不久,当时陈冠希爆出艳照事件,同学LSY想去网吧看看便叫上了我,而我也好奇去了。不过,最后我还是很乖的只是看了一晚电视剧——应该是《魔剑生死棋》——便回了宿舍。当时只觉得网吧的空气很差,以及上网看电视太爽了,能一次看全集,不用等待、没有广告。

紧接着的春节除夕之夜,第一次网吧通宵。我现在的QQ号便是当晚注册的。开了这个头之后,高三下学期,尽管学业繁重,也会逮到空闲就去网吧。高中最后一次疯狂的经历是2008年6月8日,高考结束当天去学校边的网吧通宵,结果当天市区严查,我便坐着公交到县城通宵,次日早上徒步六七公里到学校,估分填志愿。

高三有了自己的QQ号之后,每次去网吧就想在空间里写点东西,记得第一篇长文写写停停、删删改改,花了很久才憋出来,最后还是因为不满意删掉了。如果那时开始认真写博客,今天也有10年了。不过,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博客」这个词。

高三虽然有机会就去网吧,但机会总归是有限的,所以对互联网的了解也仅限QQ聊天、优酷土豆看视频。

大学则开启了另一个世界。注册了人人网,以上天涯论坛为荣,在豆瓣上标记看过的书和电影。也许是表达欲,又或单纯的想记录生活,这时我对博客有股执念,先后用过百度空间、豆瓣日记、新浪博客、blogspot等等平台,甚至购买主机域名、搭建wordpress博客。最后的结果是,各个平台折腾个遍,文章却没写下几篇。毕业后又几经折腾,最终本博客坚持下来了,虽然文章也没多大进步。

二、

十年,网络上的身份也几经变化,最初QQ用的昵称是「适心」,取「跟随内心」之意,如今想想挺中二。还有些其它的ID,使用时间都不长,没什么印象。在SKYue之前,柒魔方(viicube)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应该是大四启用的,有些平台不支持ID修改,也不适合重新注册,至今仍在沿用这个ID。SKYue,则是14年10月启用的。

关于网络身份,最早的时候会刻意追求匿名,记得最早用QQ的时候,网友都强调别使用真实信息,也不要相信陌生人的信息。甚至那时的网红,人们知道的也只是他的文字以及一个ID,比如天涯论坛的「喜欢数学的女孩」(人称「喜数女」)。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不再只是简单的获取一些文字信息,有越来越多的社交、越来越多的O2O服务,线上与线下的界线越发模糊。一个人几乎不太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匿名,加上校内网等实名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愿意在网上分享一些真实的生活。(至于隐私,那是另一个话题,此处不展开。)

我也一样,有从匿名胡侃到真实分享的转变过程。比如,最早我会坚持微博、天涯论坛与QQ(上面都是熟人)使用不同的昵称和头像。熟人属于线下关系,我不希望线下关系延伸到线上,反之亦然。而今,我在所有主流平台上的ID与头像都是一样,前不久同事LD在网络上搜索「python抓取知乎话题」的教程,找到了我的文章,通过域名和icon就发现是我的博客。

虽然我的微博、博客与微信使用的是相同的身份,不刻意回避,也没有打造小号,但我仍然小心的维持着线上与线下的分野。比如,微博上我关闭了使用手机号查找到我的功能、会将博客的文章分享到微信但极少分享到朋友圈……

在微博或博客上分享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想法、真实的事情,但表达是谨慎而含蓄的,内容也有选择性,换言之,那并不完整的自我。我渴望在博客中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但这并不容易。听过一句话:别人眼中的我、我眼中的我、真实的我,这三个「我」总是不同的。纵使在私密的日记中,也无法做到言无不尽。

然而,这此不妨碍我坚持写博客,追求真实的表达。给自己一点学习的动力、给平淡的生活一点缀、给二十年后的自己一丝回忆。从逻辑上说,网络上的我也是「真我」的影子,不是么。

分类: 杂文 标签: none

🔔 Email RSS订阅本博客

已有 2 条评论

  1. 你天涯ID是什么呢?或许我们还有过交集

    1. 有点遥远,完全忘了。
      天涯真可惜,当年内容质量非常高。

添加新评论